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20:27:53
这部分补助资金应当逐步转移到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此前曾公开表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欧盟原材料及高端设备出口,而且为欧盟光伏发电安装等下游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即将被挡在欧盟大门外的中国光伏企业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为此,机电商会近期派出谈判工作组与欧方商谈。由于欧方完全没有表现出通过磋商解决问题的诚意,导致首轮谈判无果而终,宣告破裂。= = 欧盟再征光伏重税 中国企业大声说NO= =中国光伏企业向欧盟重税说不5月23日,距离欧盟光伏征税案投票还有1天,距离初裁发布还有14天,在此关键时点上,N oTrade Pro-tection。近五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产量连续世界第一,占据了欧洲超过一半的市场,这引起了美国、欧洲等国家政客的警惕。不过,就在中国光伏业刚刚得以喘息之际,却再度遭到了当头一棒。
而此次光伏双反就是要把中国光伏企业置于死地,从而抢夺新兴产业制高点。如果按照同一把尺子的标准,欧盟很多企业经营也并不都符合贸易规则。尽管我们反对美欧在中国出口产品上制造贸易纠纷,并且希望此次中国商务部与欧盟的谈判能够有实质性的收获,但是对中国来说,仍然有必要检讨并反思在光伏产业发展方面的失误。
美国、欧盟对中国光伏出口企业进行贸易制裁,从根本上说是违反WTO精神的一种自私行为。这一消息出现以后,已经引起5月22日美国市场上的光伏股票出现上涨。在欧盟对中国光伏出口产品的制裁箭在弦上的时候,5月22日市场传出的消息十分密集,给人的感觉是,中方在最后关头扳转不利局势并非没有可能。为了避免最坏情况的出现,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日前派出谈判小组专程赴欧与各国进行最终磋商,并带去了数量限制和价格承诺两个方案,希望在最后关头让欧盟各国停止制裁发令枪的扳动。
中国政府一直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中国的产业发展也明显地依赖于政府的政策,这导致很多行业陷入了产能过剩的困境。中国早些时候派往欧盟展开先期谈判的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宣布,他们与欧盟就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首轮价格承诺谈判已经破裂,欧盟方面直接回绝了中方提出的价格承诺方案。
商务部的这一行动是否能收到理想结果,目前还不能下结论。当然,中国的获利也不是无条件的,按照奥巴马政府的设想,美方将为中国光伏产品规定出口配额和最低价格。中国光伏产业近两年来本已因国内产能严重过剩而陷于困境,因此美欧市场已经成为其维持生存的一条通道,特别是作为全球光伏产品最大市场的欧洲市场,一度占到中国光伏产品市场销售70%以上的份额,金额超过200亿美元。但是,就在欧盟各国的态度很强硬,让我们对中国商务部谈判小组的前景不敢乐观时,从美国白宫方面又传出消息,奥巴马政府正在促成与欧盟和中国展开初步对话,以解决在光伏产品贸易方面的争端,避免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起冲突。
因此,欧盟此次对中国光伏出口征收高额关税的议案一旦通过,制裁措施启动以后,中国为数不少的光伏组件企业将被逼入绝境,预计30%左右甚至更多的中国光伏企业将会倒闭,光伏行业大约有30万就业岗位受到严重冲击。先期已经对中国出口美国光伏产品所征收的高额关税将暂时停止。在美国对中国出口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后,即使是美国经济界、企业界的有识之士也表示了不同意见。欧盟成员国就中国对欧出口光伏产品进行的反倾销调查,在纷扰了半年多以后,已经形成征收47.6%高额关税的制裁议案,并将在5月24日进行投票。
由于国内市场尚没有相应的消化能力,很快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进而引起国际贸易纠纷。否则,即使这一次光伏出口产品的危机能够侥幸地化险为夷,下一次同样的风波又可能在别的行业再度出现。
不管怎样,这无疑给处于困境中的中国光伏行业带来了一线曙光。光伏虽然是一个新兴行业,但在它出现以后,其作为可再生、无枯竭的一种新型能源,很快成为中国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的一个产业。
在我国众多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中,哪一家企业在这方面占得了先机,它也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不仅能够持续生存,而且能够继续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实,对中国出口进行制裁,对挑动制裁的一方也不见得能有获利,制裁必然引起被制裁方的反制,美欧每一次对中国产品的制裁,都招致了中国在另外一些产品上的反制。去年以来,在光伏产业面临内外交困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还是习惯性对光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甚至大包大揽地将其债务用财政资金解决掉,而不是积极推动这些企业通过转型来走出困境。光伏企业应该从这种压力中看到自身不足,积极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开拓国内市场。面对光伏产业出现的危机,政府需要吸取的教训是,必须放弃对企业的父爱主义,在简政放权的同时转变政府职能,让企业在市场风浪的摔打中成长起来,而不能再继续把企业抱在政府的襁褓之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美国启动对中国出口光伏产品的制裁以后,美国方面才会不断地有人对白宫进行劝说,并最终促成了奥巴马政府开始出现实质性松动。
虽然国内市场的低迷和国外市场的抵制给光伏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也说明了企业与市场的脱节面对情势不断的变化,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旗下绿能事业处EnergyTrend的分析,终判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1)维持原案,中国光伏企业被处以高额的惩罚性关税;(2)结果翻盘,明显调降或取消对于中国业者的惩处;(3)采取折衷方案,目前传出的替代方案有输入总量管制或是最低售价限制等。
另一方面,欧盟反倾销关税范围除了组件外,也可能包含进口到欧洲的中国制电池片。而在本周现货报价方面,由于欧盟成员国将在5/25日针对双反案进行讨论,情势有可能出现变化,市场观望气氛急遽提升,买气明显缩手。
方案二:中国制电池片出口到欧洲或其他地区组装成组件中国一线大厂电池片加工成本约在$0.13~0.16/W,考量矽晶圆片成本以及电池片出口至欧洲所可能面对的税率,电池片最低成本也在$0.399/W以上,若采用欧洲当地的组件厂加工,成本多在$0.28/W~$0.34/W之间,考虑目前市场普遍的主流成本结构以及较可能的关税幅度,预期中国制电池片在欧洲加工成组件后,成本约落在$0.75~0.83/W。方案三:第三地制电池片在欧洲或第三地组装成组件出口到欧洲第三地制电池片搭配非中国境内的组件厂组装,成本最低可达$0.666/W,但随着需求增加,第三地的电池片价格可望升高,欧洲终端组件价格可能提高10~15%以上。
EnergyTrend认为,在品牌溢价较少且成本无明显优势下,相信中国厂商不会采用直接出口组件到欧洲的模式。除了传出中国即将对进口的多晶硅课征反倾销税外,中国政府也持续透过外交手段与欧盟主要成员国进行沟通,希望成员国能敦促欧盟采取较为温和的立场,而近期德国政府官员相继发言,表达不赞同任何可能升高双边贸易战争的措施,使得市场认为双反案可能出现变化。透过这样的模式,中国厂商在欧洲的经营模式已不是消化自身庞大的电池片、组件产能,而是要在欧洲市场加速建立自身品牌能见度。假设反倾销法确定成案(即情况1),我们认为中国太阳能厂商可能有以下三种的因应策略:方案一:中国制组件直接出口到欧洲跟据EnergyTrend的供需价格模型显示,假设欧洲实施扩及电池片以及组件的反倾销税,而中国亦公布进口多晶硅课税反制,并且针对不同地区进口采用不同税率,中国境内多晶硅价格可能上涨至$19.5~24.5/kg,中国厂商如果选择在中国加工电池片、组件再外销欧洲,面临组件课税后,成本最少也要$0.741/W,比目前中国产品出口到欧洲的价格高出30%以上,这样的价位也与目前在欧洲销售的欧、美、日品牌最低价相当。
基于此一看法,EnergyTrend认为第二季到第三季的订单状况不致出现太大的问题,第四季市场进入淡季,加上接近终判公布的时间,十月初的欧洲太阳能展可以进一步观察此案的发展,进而评估对于明年订单的影响。如同欧美、日本的透过自身的品牌形象销售产品,制造的环节则交给其他不受关税影响的地区负责。
然而根据EnergyTrend的了解,初判的结论并不需要成员国的同意,但终判结果则要经过成员国的认可,目前关注的焦点是十二月的终判是否会出现翻盘的现象。相关业者表示,由于接近半年报发布期间,加上近期市场消息紊乱,短期内会严格管控库存,并观察双反案的情势变化,等到情势大致明朗后再进行布局,因此本周现货价格与上周雷同,并无明显变化。
EnergyTrend表示,在中国产品面临高额税率的同时,市场对于台厂电池片、组件需求快速增加,与出口到欧洲的中国制相关太阳能产品比较,台湾相对具有成本竞争力,若以中国电池片到欧洲组装组件的$0.75/W成本比较,台湾电池厂商在短期内有机会将价格上涨至$0.44~0.47/W,上涨幅度至少一成,因此在国际贸易战下,台湾电池厂可望于第二季转亏为盈。而上述的三方案中,何种方案会被采纳?仍待欧盟调查委员会、欧盟成员国、与中国三方后续协商的结果而定,因此我们认为在六月的初判中取消惩罚的机率不高
除了传出中国即将对进口的多晶硅课征反倾销税外,中国政府也持续透过外交手段与欧盟主要成员国进行沟通,希望成员国能敦促欧盟采取较为温和的立场,而近期德国政府官员相继发言,表达不赞同任何可能升高双边贸易战争的措施,使得市场认为双反案可能出现变化。而在本周现货报价方面,由于欧盟成员国将在5/25日针对双反案进行讨论,情势有可能出现变化,市场观望气氛急遽提升,买气明显缩手。透过这样的模式,中国厂商在欧洲的经营模式已不是消化自身庞大的电池片、组件产能,而是要在欧洲市场加速建立自身品牌能见度。另一方面,欧盟反倾销关税范围除了组件外,也可能包含进口到欧洲的中国制电池片。
而上述的三方案中,何种方案会被采纳?仍待欧盟调查委员会、欧盟成员国、与中国三方后续协商的结果而定,因此我们认为在六月的初判中取消惩罚的机率不高。如同欧美、日本的透过自身的品牌形象销售产品,制造的环节则交给其他不受关税影响的地区负责。
基于此一看法,EnergyTrend认为第二季到第三季的订单状况不致出现太大的问题,第四季市场进入淡季,加上接近终判公布的时间,十月初的欧洲太阳能展可以进一步观察此案的发展,进而评估对于明年订单的影响。面对情势不断的变化,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旗下绿能事业处EnergyTrend的分析,终判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1)维持原案,中国光伏企业被处以高额的惩罚性关税;(2)结果翻盘,明显调降或取消对于中国业者的惩处;(3)采取折衷方案,目前传出的替代方案有输入总量管制或是最低售价限制等。
假设反倾销法确定成案(即情况1),我们认为中国太阳能厂商可能有以下三种的因应策略:方案一:中国制组件直接出口到欧洲跟据EnergyTrend的供需价格模型显示,假设欧洲实施扩及电池片以及组件的反倾销税,而中国亦公布进口多晶硅课税反制,并且针对不同地区进口采用不同税率,中国境内多晶硅价格可能上涨至$19.5~24.5/kg,中国厂商如果选择在中国加工电池片、组件再外销欧洲,面临组件课税后,成本最少也要$0.741/W,比目前中国产品出口到欧洲的价格高出30%以上,这样的价位也与目前在欧洲销售的欧、美、日品牌最低价相当。EnergyTrend认为,在品牌溢价较少且成本无明显优势下,相信中国厂商不会采用直接出口组件到欧洲的模式。
发表评论
留言: